Friday, May 01, 2020

生命与糊口的世纪拔河

生命与糊口的世纪拔河


文:黄汉伟
著名专栏作家Thomas Friedman 在纽约时报写道新冠肺炎的影响,他以After Corona及 Before Corona(AC 及BC) 来划分世代。这果然是个历史分水岭。
当我写这篇文章时,下笔有千斤重,原因是前方的路依旧迷茫。虽然疫情在我国进入压平现象,但在千里以外的西方各国死亡数字却令人坐立不安。美国在疫情下的死亡数字已达5万8千人,已超越美国在越战的阵亡美兵人数。

乐观者会认为疫情会改善,疫苗会出台,经济会在走下坡一段短路后再爬回原来的好日子。悲观者会说疫苗不会在短期内出现,全球经济会走向大萧条。
人类史上肆虐3000多年的天花病毒(small pox) 也迟至1796年第一个预防天花的接种牛痘方式出现。天花疫苗在经过上百年的持续研究,才有一个强力及稳定疫苗,适用于全世界。1980年,世界卫生组织才宣布了根治天花。
虽然生物科技的大幅度跃进,但我们依然对于有些疾病还未出现疫苗。人类虽然多年研究爱滋病及骨痛热症的症状,不过我们至今无法有特效药根治或有疫苗来防止爱滋病及骨痛热症。
所以社会学家推出一个字眼叫“New Norm” 即新常态。当武汉封城76天后的解禁,大马也踏入MCO 4共8星期即56天的限制行动禁令。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着疫情及那好多个星期的居家抗疫而改变。
这巩固了数码革命(Digital Revolution)的新常态,从网上上课、阅读、看电影、定购食物及货物。我们正在走全面E化的路线,电子钱包取代纸币的年代。这不是什么新鲜事,中国已比我们走前了一大个距离。
当疫情持续,经济低迷时,企业倒闭重组的新闻将会时有所闻。旧经济秩序失效后会有一段混乱时段后,新经济秩序才能建立起来。失业数字会上升,待业者众多。邻国新加坡也面临经济冲击,首当其冲的会是马来西亚劳工。当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工人失业回到大马时,我们的待业及失业人数会因此加倍上升。
在失业率升高至双数字的当儿,我们的劳工政策必须有强力的大修改。政府除了要主动与企业建立工作配对(Job matching)以协助失业大军,也须创立新工作机会。我们得先解聘外籍劳工,让本地失业人士填补有关工作。虽然得从事劳力高风险的工作,这是养家糊口,没办法中的办法。
我有协助一个福利个案。家中共有6人全部没工作,靠福利部救济金过活。几个月前,这家大学毕业的女儿找到一份1600令吉在办公室上班的工作。不过爸爸插手认为得找一个更好的薪水及更有前途的工作。这个愚蠢的决定使到这家人继续靠救济金过活。态度决定一切,怨不由人。
人们得向二战后的一代学习。工作只能养家糊口,无法每周去星巴克了。中产阶级可能因失业变无产,但还是好好的活着。唯有咬紧牙根,捱过漫长的经济严冬。
这一回的世纪疫情加上经济萧条的压力,诚如丘吉尔在二战时所说的:“现在并不是结束,结束甚至还没有开始。但是现在可能是序幕的结束。”



No comments: